幼儿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幼儿
幼儿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幼儿,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不同,在倾听、表达过程中表现也不一样。幼师遇到具体问题 时,应如何因势利导呢,小编来给大家解答幼儿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幼儿。
幼儿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幼儿1
1、当幼儿发音不清楚时不急于纠正
幼儿语言器官及其机能的发展还不够完善,个别字、句说不清楚很自然。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。教师如果以传授 知识 为主,一味地纠正幼儿说话时的发音,幼儿非但一时难以发清楚字音,还会因此丧失说话的勇气和信心,影响语言的发展。因此,当幼儿发不清楚字音、说不清楚语句时,我们不急于纠正,也不一味放任,而是在鼓励为主的前提下,变换场合与方式,让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习、模仿老师和同伴的发育,改正自己表达时欠妥的地方。
2、当幼儿答错问题时不马上予以否定
我们 观察 发现,幼儿答错问题有多种原因:有的没有理解问题,有的没听清楚教师问什么,有的站起来一时紧张,有的根本没有听教师讲话。因此,教师遇到这些情况时要敏锐地进行分析,不能一概而论。可以用引导的方法——“你再想一想”,可以用重复的方法——“老师再说一遍问题”,可以用安慰的方法——“别着急,想一想再说”,可以用规劝的方法——“你可要注意听,不然就会说错了”。不急于否定、批评幼儿,就是让幼儿敢说,给幼儿锻炼的机会,使幼儿在尝试错误的同时,获得语言发展。
3、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过于着急
幼儿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,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,调整引导的方法。如,有的幼儿站起来不敢说,教师可采取鼓励的方法,但有时幼儿还是不说,教师则可采用转移问题的方法——“等一会单独和老师说好不好?”“回家把答案告诉爸爸、妈妈,好吗?”……有的幼儿虽然站了起来,但回答吃力,此时教师可降低问题的难度。
有的幼儿忘了教师提问的问题,或根本没听教师讲话,教师也同样要采取稳妥的方法加以引导,如可以把问题重复两遍。那种“快点说”“没想好就别说’等消极的语言,会大大挫伤幼儿说的积极性。
4、当幼儿倾听不专注时不强求统一
幼儿倾听不专注,除了与年龄特点有关外,也可能有其他原因,如身体不舒服、情绪不好、对活动本身不感兴趣。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些情况,对所有幼儿统一要求,就会使这部分幼儿产生抵触情绪,从而不愿参加语言活动。因此,我们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,允许个别幼儿有些“自由化”的行为,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。
5、对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不过多地、空洞地表扬
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易受到老师的喜爱,在教育活动中,老师给予的注意、表扬较多。通过研究、实践,表们认为幼儿表达能力强,是由于其语言发展水平略高些。我们不应把这类幼儿与其他幼儿的差距作为表扬的依据,而应该看这类幼儿是否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,有提高。
因此,教师表扬的依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实际提高。此外,教师表扬的次数要适宜,内容要具体,要让幼儿知道好在哪里,便于激励幼儿向更高的语言水平发展。“你说得真好!”“真不错,我们给他拍拍手!”此类空洞式的表扬,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没有更多价值。
6、对不肯说、不爱说的幼儿不忽视
不肯说话、不爱说话的幼儿,往往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心里非常明白,但因多种原因,如性格内向、胆小、紧张或口吃等,不爱表达。对这类幼儿,我们更多是在日常 生活 中给予关心、理解、引导与帮助,而不是简单地教幼儿说,让幼儿说,甚至忽视他们的存在。
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接近幼儿,逐渐进行语言沟通,使幼儿逐步产生想说的愿望,并慢慢地敢说、爱说。如,我园有一个小朋友刚来园时不说话,遇事“以哭代语”,老师只能根据她的表情、动作揣摩她想干什么。一旦老师猜对了,她就会停止哭。于是,老师决定从猜入手,当她不哭时,再用语言强化。如,“你是不是想玩这个 玩具 ?”当她点头认可后,教师问:“你知道这个玩具叫什么吗?”她回答:“知道。”“下次你告诉老师想玩这个小汽车,好不好?”逐渐地,这个小朋友情绪放松了,哭声减少了,开始用语言和教师交谈了。
幼儿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幼儿2
1、要让幼儿与父母、老师、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
与对父母的依恋相比较,幼儿对老师的依恋更多的是寻求注意与赞许,并且年龄越大的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得越明显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儿童表示依恋的方式日臻完善,并逐渐由外显的行为依附、跟随等转向为内隐的行为:尊重、信服、敬畏等。幼儿对同伴的依恋,与对父母及老师的依恋也表现出不同。在母子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依恋具有“保护与被保护”的性质,而对老师的依恋主要是建立在敬爱的`基础之上,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好感与赞许。
同伴之间的依恋则要求以对对方的尊重、信服为前提,并以此形成友情和依赖的协调关系。在幼儿初期,儿童所表现出的对同伴的亲疏、好恶,主要是以在游戏或学习过程中能否共享玩具、互相合作以及座位的远近、家庭住址的距离等来决定的。
2、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
首先, 要提前家访,分批入园。入园前,教师可通过家访或电话联系,了解幼儿的身体状况、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,熟悉幼儿的生活环境。家访时,教师可主动接近幼儿,与幼儿一起游戏,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。另外,教师还应善于观察幼儿的生活环境,如幼儿的游戏室是如何布置的,喜欢玩什么玩具等,这样的教师才可在幼儿入园后,尽可能为幼儿营造他熟悉的环境。而让幼儿分批入园,则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新生,进行重点引导。同时,先入园的幼儿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常规,他们的行为对后入园的幼儿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其次, 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。入园前,可邀请幼儿来园熟悉环境,让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以小客人的身份到班上作客,可让先入园的小朋友准备自制的礼品送给新生,加深师生、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,让幼儿有“想上幼儿园”的欲望。同时,可建议家长通过讲故事,念儿歌、做游戏等形式,帮助幼儿进行进一步认识、了解幼儿园。另外,还要指导家长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,如穿衣服、洗脸、刷牙等;提前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安排幼儿生活,使幼儿的生活钟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。
第三,入园后重视幼儿的情感转移,设法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对教师的依恋。
(1)营造幼儿熟悉的环境。如让幼儿玩自己喜欢的玩具,允许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、 图书到幼儿园;暂时保留自己的习惯;称呼幼儿的乳名等,这些都会让幼儿倍感新切,从而消除陌生感。
(2)设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,稳定幼儿情绪。教师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,如教师可化妆成幼儿喜爱的形象,表演幼儿喜爱的故事,还可利用童话般的户外活动环境,让幼儿选择喜欢的大型组合玩具,开展各种游戏,使幼儿在宽松、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。
(3)以形体语言亲近幼儿,让幼儿有亲切感。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,多与幼儿肌肤相亲,如拍拍幼儿的小脑袋,拉拉幼儿的小手,抱抱他,和幼儿说几句悄悄话等,都可经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。当幼儿对老师产生依恋感时,他就会喜欢上幼儿园, 从而顺利地实现从家庭生活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。
3、让幼儿带玩具上幼儿园
三岁孩子入园了,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都要带上自己心爱的玩具、毛巾、被子、枕头, 还有的甚至是袜子。对于2-3岁幼儿表现出来的这种依恋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,家长不应该随便阻止。孩子对于早期一直玩弄的物品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依恋感,就如同幼儿需要定期的皮肤抚触一样,不仅是一种心理的需要,同时还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。
4、创设良好的“家”的环境
这一时期,教师可以将娃娃家等活动区域模拟家庭布置,让孩子围坐在教师身边,一起看电视、听故事,设置母子对话的情景,一起说悄悄话,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,感受“家的温馨”。此外,还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、兴趣等进行分组活动,使之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朋友。也可在墙面开辟“我的一家”专栏,用于粘贴幼儿的全家福照片,使幼儿焦虑时能在这里获得缓释。
新生入园幼儿哭闹、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。从依恋的角度看,我们怎样尽量解决孩 子的不稳定情绪、较快地跨过适应性坡度,从而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呢?这就是在于父母和老师是如何去做了,相信只要我们用爱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和关心爱护幼儿、 教育幼儿,孩子们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会是一张张活泼可爱、天真烂漫的笑脸。